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10大人資主管一次解析 「35」職場斤兩值多少?

沒有人想在35歲時,繼續領25歲的薪水。
從企業的觀點,到底如何評斷一個人在35歲前,應該具備的歷練與能力?
10大人資主管首度公開他們的量才尺度,告訴你4大Sense和1大裝備,非有不可!

文/黃亞琪 
不要以為只有對你來說,35歲像是一條人生分水嶺,事實上,企業對人才的思考,也確實會因為對方跨越這條年齡線與否,有所不同。

 「35歲後,除了要有不怕死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還要有不會死的條件,」聚陽實業人力資源部協理周文津說得坦白:「企業的速度很快,不想被市場淘汰,或者『35歲領25歲薪水』,能力就要跟著年齡『增值』。」

 究竟什麼條件,是「職場35」該有的Sense與裝備?綜合橫跨科技、金融、製造和服務業10位人資主管的建議,我們發現在職場中「『就』備戰之『位』(升上管理職)」不可或缺的4大Sense和1大準備。

Sense1:具備百萬年薪級的實力

 35歲時,你的目標收入是多少?人資主管普遍認為,一個35歲的「人才」,不是應該「已經」領到百萬年薪,就是至少也要有百萬年薪級的實力,或以此為企圖期許自己,如果落差太大,就反映出之前的累積不夠。

 聽來有些殘酷與現實,但想要當職場領頭羊,加入領先群,勢必得以高標而非低標經營自己。事實上,根據主計處調查發現,2001~2004年,想要躋身「年薪百萬俱樂部」,平均是在40~44歲。但自2005年開始,已有約34萬名的年輕人在40歲前達到年薪百萬水準,這樣的數字還在不斷攀升中。
畢竟,薪水反映出的是個人工作價值與不可取代性。若偏低太多,不啻也是生涯規劃的另一種警訊。其實,「只要夠努力,應該都能做到,」周文津和統一證券人力資源處資深經理于鴻潔不約而同指出,他們自己晉升「年薪百萬俱樂部」的年齡,同樣是在30~35歲。


 以于鴻潔來說,五年級中段班的他原本想留在學校做一名學者,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後來法令更改,規定博士才能擔任大學講師,讓他的人生在30歲被迫轉彎。已婚的他為了扛起家庭經濟,30歲才進入職場,開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儘管證券業是業務掛帥,但于鴻潔很清楚自己樂於建立制度的個性遠勝當業務,於是一開始就選擇往幕僚體制走。進入統一證券後,他從擔任企劃專員開始,再以優異表現轉任總經理特助,之後轉調到人力訓練處,開始精耕人力資源領域。不到5年時間,他也拿到百萬年薪入場券,並沒有因為起步晚或走的不是業務這條路而落後。

 「25~30歲是摸索期,30~35歲是定位期,35歲是生手到熟手的分野線,也是轉捩點;35~40歲,一定要就位,浮出檯面,才有可能在人生精華期有所發揮。」這是于鴻潔的專業建議,也是他過來人的體會。

 怎麼看一個人有沒有百萬年薪的實力?人資主管們眼中有個代表性指標:他的職涯地圖中,有沒有多元能力的組合配置。

Sense2:最好具備多元能力配置

 不管是創業、部門輪調或跑業務,最好都在35歲前盡量爭取、嘗試,開發自己不同面向的潛力。如果一個人到35歲還是只有單一職能,不僅讓企業在他的可塑性上打問號,未來發展也會受到局限。

 因為要晉身管理階層,需要全面觀照與整合型的能力,這些過程很難等到35歲後再從頭建立。一定要在職涯初期就有意識、有步驟地規劃。

 柏克萊大學建築系、早稻田大學MBA畢業的陳裕訊(化名),就是一個好例子。美國工作6年後,2006年他成為外商銀行儲備幹部的一員。2008年結訓,便被派任負責「50~300萬財富管理」專案,去年中旬到新成立的內湖分行,出任財富管理理財業務協理一職。

 能搭上「直達車」,背後是段快速壓縮的學習歷程。儲備幹部以「萬中選一」的錄取率進入銀行,淘汰率高達50%。等正式分發到單位後,能夠堅持下來的,更是不到一半。

 陳裕訊回憶,當時他白天忙著跟其他同事談案子、熟悉業務,晚上就得寫報告或會議紀錄。一開始,儲備幹部必須到事業處每個部門進行兩週到一個月不等的實習,從了解部門運作到專案研究,以至於向全體同仁報告,都要在2~4週完成。接下來,則是到不同部門實際參與、歷練後,才能掌握銀行運作核心。

 「經過不同單位歷練,格局才會大。如果像直升機般升上去,是很危險的,地基不穩,視野不夠廣,管理上會有瓶頸,」台新金控人力資源處副總經理張文琪表示,企業透過多元輪調來磨練未來戰將,反過來說,個人履歷表上若是少了這一塊,自然就難以被企業列入將才候選人的名單。
 
 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些需要高度開創性、挑戰自己的經驗,不在35歲前面對,之後的難度也相對更高。

Sense3:至少有300張「活的」名片

 第3個人資主管認為必備的Sense是:人脈。

 「人脈要在35歲前累積起來,」于鴻潔以他自己35歲的狀態為例,手上至少有100筆企業管理顧問、100筆同業訊息、100筆人資協會,作為工作「戰情室」來源。

 人脈是取得訊息及解決問題的資源,也是金脈的延伸。張文琪認為,35歲的工作人擬定職場策略有兩大成功前提,第1是厚植自己的實力,第2就是在跑道上找到良師益友。「很多時候是旁觀者清,」她繼續說,「當事人認為的『問題』,透過良師益友或人脈的『疏通』,轉個彎,不但可以克服,能力晉升,反過來,還能讓舞台來找你(受到別人延攬)。」

 人脈同時也是影響力、口碑跟個人活躍度的總體呈現。換句話說,如果到了這個階段,仍然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覺得「寂寞」,或同業都沒聽過,當然會令企業在雇用你時先保守3分。

Sense4:對前途要有方向感

 「一個人是否具有成就大事業的能力,在35歲之前就應該已經顯現,」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在《知性力》一書中提及,松下電器產業的松下幸之助、SONY的井深大與盛田昭夫、微軟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戴爾電腦的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等,都是在30歲前已「人生開花」,35歲時締造職涯高峰。「一個人是作為通才走上創業家道路,還是要成為企業內部專家,必須在這個時候做出決斷。而在35歲時,還沒有展現出通才能力的人,應該不要有任何猶豫,選擇一個專業領域,並拿出不輸給任何人的決心走上成為專家的道路,」大前研一說。

 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人力資源部副協理劉富美也有相同看法。「現在人的成熟度似乎更慢,很多人在35歲才認真思考前途,但我認為對自己方向清楚的程度,應該和心理憂慮的程度恰成反比。」她建議,35歲正是全速衝刺的時候,當然要確定好跑道,而不是還在出發點猶疑。而有沒有「方向感」,覺得自己現在是在「對」的車上「衝」,還是在「錯」的車上「混」,正是企業判斷一個人成熟與否,能不能擔當重任、帶領團隊的決定線索。

有沒有方向感,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真實反映目前的狀態。所以人資主管們反而建議,萬一覺得目前還沒有「上對車」,一定要有「勇於換車的智慧,」帆宣系統資深經理黃廷彧及沛鑫能源科技主任管理師李亞倫不約而同提醒。


 35歲還可不可以跳槽或異動?「任何時刻都可以是一個進入點,」台灣東芝國際採購執行副總經理陳彥佐提出他的說法,與其恐慌職場中領25歲的薪水,不如好好思考自己是否待錯領域,因而沒有得到一般人認可的成就。如果因此得出「轉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行業」的結論,那就勇往直前,「總好過40歲時才驚覺不是自己熱情所在,那時的抉擇困難更高。」

 畢竟,對企業用才與個人職涯發展來說,重點還是在於面對改變的態度。「重新在一個領域開始學習並增長能力,成為在這裡面不可替代的人才,一樣可以掌握下一個開花的時間點,」振華電子人資課長江慶芬、旺能光電人資經理王郁惠都異口同聲表示,「當然,早一步意識,才能縮短摸索期。太多轉換工作的紀錄,在人資眼中,終究不會是一份好的履歷表。」

 至於非做不可的一項準備,就是開始盤點「個人公司」損益表,並且找到弱項,開始補強計劃。 

1個準備:開始盤點「個人公司」損益表

 「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公司,公司付我的薪水是成本,自己的產出是利潤,每個定點關卡就是盤點個人損益表的時刻,」張文琪觀察,35歲要考量的因素其實複雜很多,不再是自己一個人,有另一半、小孩的比例變高了,工作與家庭要兼顧.....不斷有新的課題加入,「所以更應該有精確的認知與準備。」

管理學上的「水桶定律」,是講由長短不一木板組合起的水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工作人都會面臨的問題是:能力發展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卻決定個人升遷發展的極限。「你能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就必須有所動作,」張文琪指出。


 玉山金控人力資源處人資長王志成建議,設定人生目標時,不妨以「10年」作為單位,不斷地累加上去,想像自己30歲、40歲、50歲應該是什麼樣子?除了主流價值觀,更應該思考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會有哪些值得一提的成果和貢獻,再落實於10年計劃中,按照藍圖循序漸進。這樣一來,每一分鐘都會距離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愈來愈近。

 不管現在的你,還不到35關卡,或者正徘徊於十字路口,如果不想自己的35歲變成「3無族(無時間、無自由、無資歷)」,那麼該是開始盤點手上籌碼的時刻了!才能讓自己從被選擇,轉為主動抓住人生的主導權。

聚陽實業人資部協理周文津:

 職場中,資歷(年齡)是重要的考量點。如果找一個小主管職,35歲已有點勉強了。工作和成長要互相搭配,或許一個35歲工作者人格特質沒問題,但從事小弟的工作,對稱性就會奇怪。這也是我們面對35歲求職者時第一考量。

台新金控人資處副總經理張文琪:


 每天增加0.1的投入,加乘N次方(天數),持續下去就會變成無限大;可是每天減少0.1的努力,同樣N次方後,負面效應也會擴大到抵銷一切。不管在任何年齡做決定,一定會焦慮,但還是要忠於自己。

統一證券人資處資深經理于鴻潔:

 年資不代表經歷,要有「多元化經歷」才能轉化成價值。現在我推動「全櫃人才」概念,每個人都要輪調各項職務,才能如同螺旋般不斷轉上去。充實自己才是克服年齡焦慮的寶劍。

帆宣系統資深經理黃廷彧:

 35歲是晉升和趨下的關鍵點,容易產生跟不上腳步的焦慮感,通常心理層面的感慨大於一切。因為如果此時若無展翅高飛的空間,容易陷入成就膠著。與其到時候陷入困擾,不如提早因應。

沛鑫能源科技主任管理師李亞倫:

35歲前遇上薪資瓶頸,如果能力已到極限,那未來調整機會不大,盡可能安穩做下去或提升自我,才能避免被裁員;如果只想做簡單工作,也可以,但在不進則退的職場中,就會有成就焦慮。選擇時,心態必須做好調適。

台灣東芝國際採購執行副總經理陳彥佐:

 35歲前,至少要做到課長或者主任級,負責帶領團隊的管理職。如果是業務,則要有3到4個主力客戶,才能在職場中跑在領先群。

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人資部副協理劉富美:

 與其35歲以後繼續庸碌待在不喜歡的行業,對傑出成就不敢奢望,不如尋找自己的樂趣,也許能走出一片天,未必是薪資,可能是更開心的人生。

玉山金控人資處人資長王志成:

 35歲還可跳槽嗎?當然可以,只是要更加清楚自己的需求,因為這可能是職場生涯向上跳的最後期限,所以一定要選擇自己有把握,可以發揮並且久留的公司或產業
旺能光電人資經理王郁惠:

 「35歲領25歲薪水」的現象會越來越常見,未來可能還會40歲領30歲薪資,50歲領35歲的薪資。

精材科技人資經理蕭慧敏:

 超過40歲,如果還未升任管理職,在市場中的身價會大幅降低,容易被年輕人員取代。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電腦輔助「擴增實境」 讓人擁有超神第六感

更新日期:2010/04/07 01:20 蔡函岑

(法新社法國梅傑夫6日電) 想像一下:當你在風光明媚的外國都市裡,注意到一座摩天高樓,這時有個聲音會在你耳旁,唸出高樓頂端時髦酒吧的電話號碼。

情境二:你的老友在街上認出了你,但你一時間想不起對方姓名。在你們握手寒喧之前,你很快瞥了智慧型手機一眼,不但憶起對方身分,連上次見面日期都一清二楚。

歡迎來到「擴增實境」(augumented reality)的世界,透過虛擬互動科技,讓每日生活平凡無奇的經驗,此時此地變得新鮮有趣。

這些例子都是眼球追蹤裝置的全新應用。上述兩種應用的原型,上週在「擴增人類國際會議」(Augmented Hum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的開幕式上向與會者展示。

聚集在法國阿爾卑斯山滑雪勝地梅傑夫(Megeve)的工程師與科學家,2日來展示了最尖端的研究,如何利用網路資訊、客製化資料庫、甚至是人類大腦的生物回饋機制(biofeedback),來提升人類五官感知。

第一具監測眼球運動的裝置,自1940年代起開始蒐集飛機駕駛的眼部相關數據,協助改善駕駛艙的設計。

眼球追蹤裝置也被用來研究,如何有效吸引人們觀看廣告。

最近的眼球追蹤系統更具互動性,能夠立即提供電腦擴增回饋,讓當事人明瞭正在凝視的是什麼東西。

主要是軍方在利用這些日新月異科技,用來開發生命輔助工具,協助重度殘障人士。

不過,維也納電信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決定開創新局,將用作網路分析的最先進眼球追蹤科技,拿到大街上。

科學家把眼球追蹤裝置,連接到內建羅盤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智慧型手機上,裝置上的一具小型攝影機對準使用者的眼睛,另一具則對著他所觀看的景象,幫助使用者了解目前所在的方向和位置。

科學家還在眼球追蹤器上加裝感應器,以觀察使用者的目光究竟是往上還是往下;並將整套裝置安裝在腳踏車安全帽上,讓單車族在市區的大街小巷不致迷失方向。

使用者的眼睛若闔起超過2秒鐘,將啟動訊息擷取機制,便可得知眼中見到的大樓、橋樑、或紀念碑的相關資訊。(譯者:中央社蔡函岑)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2010台灣網站100強 社群回溫,帶動三個走向、六個趨勢

更新日期:2010-03-00 記者:採訪.撰文/ 羅之盈 攝影/ 盧諭緯

2010年台灣百大網站名單揭曉!過去排名結構相對穩定的台灣網路產業,在過去一年起了大變化。最大的一匹黑馬Facebook,第一度入榜便險些拿下冠軍。 今年攪動台灣百大網站排行榜最大的力量,就是「社群」。而社群的快速崛起,更引爆了其他六大趨勢,改變台灣網路生態。

終於,「.COM」熱.透.了!且先不用翻Web 100榜單,閉上眼,過去這一年,網路怎樣改變了你?

在網路商店買年菜,第一次讓飯店主廚為全家辦一桌年夜飯;美國電視影集,是上中國網站看的;孩子的尿布,是和陌生人一起合購的;去到哪兒都一定先查地圖,買什麼都先研究開箱文;一面開會、一面噗浪罵老闆;年紀大了反而開始上網玩起遊戲。

但這所有的改變,都沒有這一個外國網站影響台灣這麼強烈。

Facebook,去年台灣最火紅的網站,它讓你遇見幾十年不見的小學同學,也讓你天天「下田」偷菜;企業與各級政府為了它制定各種管制措施,台北市教育局要三百多所中小學校園網路,全面封鎖它。Facebook所帶起的全民運動不但引起社會討論,更以天降神兵之姿,搶進《數位時代》二○一○台灣網站一百強,且初次進榜立刻奪下第二名!

目前擁有高達五百○六萬名台灣使用者的Facebook,每四個台灣人就有一個人使用,在去年七月只有七十萬人使用,八個月內成長了七倍,直直追上成立五年多、擁有六百五十萬會員的無名小站。ARO創市際監測到的到達率,從去年一月的四.二三%,一路飆升到十二月的六九.九五%。說Facebook改變了台灣人的生活,一點都不為過。

從《數位時代》連續四年評選的台灣網站百強榜來看,社群類網站歷年入榜數量並沒有太大起落,曾經大幅成長的部落格服務與主題型討論網站(如遊戲攻略討論、美妝保養討論),三、四年前搶下不少綜合討論區的風采,接著逐漸進入穩定高原期。當台灣社群圈輪動不多、似乎沒了新鮮事的此時,在台灣沒有公司、沒有一名員工的Facebbook竟然席捲全台,帶來如此大震撼。

走向一:Facebook帶起網頁遊戲

除了Facebook,去年上半年暴紅的Plurk(台灣網友暱稱噗浪),同樣以空降氣勢拿下第二十三名。兩者都是國外社群網站,中文化之後受到台灣網友歡迎。雖然發跡是因為兩個網站的服務迷人,但也同時代表「台灣並沒有足以滿足這類網路社交需求的網站」。

網路趨勢觀察家詹宏志曾表示,「在台灣我看到還有許多可以發展的空間,這個生意還沒開始,那個投資也還來得及。」對於台灣市場已經飽和的刻板印象,詹宏志並不認同,這個看法從Facebook、Plurk的風潮可得印證。

重要的是,Facebook風潮影響的不是只有網路社群行為,最顯著的是網頁遊戲風氣興起。

從Facebook的《開心農場》、《餐廳城市》到《義氣仔女》,遊戲基地不需要下載就能開始玩的網頁遊戲,吸引許多過去不曾玩網路遊戲的新族群。遊戲基地社長江文忠表示,「Facebook讓網友開始接觸網頁遊戲,但這類簡單的遊戲易上手,也相對不耐玩,因此網友也會開始試試其他獨立的網頁遊戲。」

這也就解釋了今年百強榜單中,網頁遊戲類型網站一窩蜂搶進的主要原因,也帶動網友們「上網找樂子」的流行風潮。線上娛樂相關網站今年單月平均使用時間皆達到二十五.四分鐘,較前一年成長了六二%。


走向二:社群引發搜尋引擎再進化

除了改變網友娛樂生活,社群網站同時也改變了搜尋引擎的再進化。過去網友找尋資料仰賴的搜尋引擎,最早只能顯示找到的網站,少數能搜尋到自家網站中網友提供的內容,如雅虎奇摩知識+。因此以「找到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資訊」為宗旨的搜尋引擎,也開始研究如何從資訊量豐富的社群網站,找出有用的內容。

舉凡搜尋龍頭Google、微軟去年推出的Bing搜尋引擎,都積極加入搜尋社群網站內容的技術。

搜尋引擎注入社群血液,與其長相有部分相似的入口網站,也必定跟著改變。除了搜尋列同樣需要考量社群內容整理技術之外,在內容上則有增加相關資訊的需求。台灣最大的入口網站雅虎奇摩表示,今年將推出新首頁,希望不僅能整合站內社群、新聞等內容,更希望「網友在首頁就能取得第三方網站的內容,包括熱門社交網站的更新與各式有趣的網路應用。」

走向三:電子商務向社群提領人潮


跳脫帶來產業質化改變的影響,電子商務網站則是紛紛向社群平台靠攏,諸如博客來網路書店、momo富邦購物網、金石堂網路書店等,都有經營站外社群。其中,台灣樂天市場在策略上更為深入,去年在商品頁面新增推薦到社群平台的按鈕,方便網友自發性散播。台灣樂天市場總經理江尻裕一說:「廣告商品你不一定會看,但朋友推薦的東西你多少會看看,這個功能已經為樂天帶來不錯的新流量。」

除了三個社群帶動的影響方向之外,在本次榜單中有一個特殊族群也有不錯表現,那就是中國網站。這樣的趨勢和兩岸去年度往來熱絡有關,其中以搜尋引擎,以及帶有社群身影的線上娛樂為大宗。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網友有越來越常使用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的情形,特別是中國最大的購物網站「淘寶網」,今年度已經在Alexa台灣區排名百名左右徘徊,可望會是明年榜單的一匹黑馬。

從Facebook崛起,以及其帶動的三個方向與趨勢,別再說網路圈沒有新鮮事了!進入網路產業十年的PChhome Online行銷總監曾薰儀說,如同五年前的即時通訊、三年前的部落格,乃至於去年的社群網站,「網路服務很像一種流行趨勢。」今年度發燒的是社群網站,明年也許會是其他意想不到的服務。